皇冠新体育

余中先教授谈巴黎圣母院与《巴黎圣母院》


发布时间:2019-11-11      浏览次数:


118日晚,皇冠新体育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文学》杂志前主编余中先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内容生动、思想深刻的讲座《巴黎圣母院与<巴黎圣母院>》,讲座由皇冠新体育法语系主任鲁京明教授主持。讲座吸引了包括其他学院的上百名师生参加,会场座无虚席。在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余中先教授以其渊博的学识、丰富的见识、生动风趣的语言和细致独特的观察视角,将法国名胜巴黎圣母院和雨果的浪漫主义杰作《巴黎圣母院》巧妙结合,为听众展现了新的研究视角。

余中先教授讲述巴黎圣母院与《巴黎圣母院》

余中先教授首先为听众介绍了巴黎圣母院这座承载了悠久历史的建筑杰作,其次介绍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维克多·雨果的生平及文学创作,肯定了其在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雨果不仅是小说家,还是戏剧家、散文家、画家、社会活动家,他创作的《巴黎圣母院》,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色彩浓烈的社会背景描绘、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勾勒,成为法国浪漫主义小说名作。

《巴黎圣母院》作为雨果第一部引起轰动的小说,塑造了极其鲜明、对比强烈的人物形象,这种写作手法也是雨果小说的重要美学之一,即对照原则。人物性格的极端性,几乎成为一种象征。小说中通过几组对照,如“爱丝美拉达的美貌—卡西莫多的丑陋”、“爱丝美拉达的善良—弗罗洛的狠毒”、“爱丝美拉达的钟情—弗比斯的轻薄”,几个主要人物之间构成鲜明对比。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在同一个人物身上的对照,如卡西莫多虽外表丑陋不堪但却心灵高尚,弗比斯虽英俊潇洒但却风流成性、极为卑鄙。这些善恶相融、真假共存的描绘,在异乎寻常的奇特境遇中,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真实。在人物形象的极端对比中,读者感受到正义的力量对人的触动。而卡西莫多的愚昧心灵被爱丝美拉达的仁慈所感化,更突出显示了雨果宣扬的人道主义的精神力量。

余中先教授展示雨果对巴黎圣母院的描绘

接下来,余中先教授探讨了《巴黎圣母院》作为历史小说的真实性。他回顾了雨果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小说的背景故事发生在1482年的巴黎中心区,再现了四百多年前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在小说第三卷和第五卷中,雨果讲述了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的内容,比如对建筑艺术、巴黎社会与城市的看法,在这里余中先教授提醒大家:虽然这两卷与故事情节无太大关联,但不可跳过,应该跟随作者的思路去读书。

雨果有其独特的建筑学见解,他曾对圣母院的一些建筑修改提出批评,他分析圣母院等历史建筑遭破坏的因素:第一种是时间损伤;第二种是政治和宗教革命的破坏;第三种是时尚的破坏,即新的时尚问世,对建筑物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这种破坏更甚于革命。除此之外,雨果也曾创作《向毁灭古迹的人宣战》,对巴黎大规模改造计划中破坏古迹的举措提出尖锐批评,他所表达的颇具“环保精神”的看法,对我们如今现代化建设中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之后,余教授谈到“一个杀死另一个”(Ceci tuera cela),即“书本的艺术杀死建筑的艺术”。在印刷术出现以前,建筑是人类思想、智慧和力量凝聚在一起的至高表现,而随着印刷术的盛行,人们找到了新的更好的媒介,即书本。虽然相比起便捷的书本,建筑艺术的功能逐渐被人们忽视,但雨果也清晰地认识到:文学艺术和建筑艺术不仅不分高低,还有许多相通之处。雨果渴望古迹长久留存,同时也肯定文明形式的演化。书籍和建筑是记录艺术的两种语言,它们指向同一个理想,建构起人性的共同的希望。作品和建筑相互成就,《巴黎圣母院》成就了巴黎圣母院,而这座宏伟的建筑也是这部史诗的重要见证者。


余中先教授为听众答疑

余中先教授在讲座中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方式,还用法语声情并茂地朗读了小说中的精彩选段,在场师生掌声连连。讲座结束,余中先教授和听众进行互动,师生热情提问,余教授耐心解答。本次讲座让听众充分领略了法国文学、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打开研究思路起到了巨大作用。此后余中先教授还将为大家带来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相关讲座,期待各位老师与同学的持续关注!


(皇冠新体育 图文/滕宇)


Baidu
sogou